[科技日报]引领产业创新前沿
发布人: 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09-05-07 作者:

 

——高校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报道之二



    正当一些农业专家为研发出来的成果难以推广而苦恼时,浙江大学开始探索一套以高校为依托、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产业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近年来,通过共建行业特色高校、创新校的合作、建立研发和产业化基地等模式,高校逐渐转变角色,主动出击,产学研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内涵日益拓展,合作机制逐步健全,在不断提升高校本身综合实力的同时,更极大促进了重点产业的快速发展。

  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武贵龙在427日召开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要支撑主体的高等学校,要为国家战胜金融危机承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要强化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发挥其在产业等领域发展中的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

 校企合作:助推钢铁行业发展

  来势凶猛的金融危机让我国钢铁行业遭受重创,而与钢铁行业密切相关的北京科技大学也受到影响。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徐金梧说:“面临新挑战最明显的是科研项目,原来的大项目,例如新企业的工程转化等,明显减少了。”

  然而这个时候更要突出高校的重要作用。北京科技大学作为行业特色明显的高校,在钢铁行业中一直是与国有研究院所并列推动行业科技进步的主体,在解决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创新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一批优势学科。

  其成立于1996年的高效轧制工程中心轧钢生产过程中成套技术装备的关键环节如轧钢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线检测技术与装备等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使企业迅速的掌握高性能产品的生产方法和工艺技术诀窍,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该中心参加了数项国家重大攻关、重大装备国产化等项目如“九五”攻关项目“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应用”、“国产轿车用钢的开发与研究”、“薄板坯连铸连轧重大装备国产化”等等,为我国汽车用钢的国产化、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国产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典型的例子是,马鞍山钢铁公司从与轧制中心签订西气东输用X80管线钢的研发合同,到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不到一个月,大大缩短了产品研发的速度,如果企业自己进行摸索通常需要12年的时间。

  基于对钢铁行业的深度剖析,北科大于2005年成立冶金工程研究院,致力于实现学科之间的高度交叉、集成和研究资源的全面整合,转变原来单兵游勇的科研状态,形成集团军力量,通过整合锻造深厚“内功”,以适应钢铁工业的技术集成性需要。

  与此同时,2005515日,北科大与鞍山钢铁公司签订“关于建立冶金技术研发中心的协议”,成立“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北京科技大学冶金技术研发中心”。

  同年9月,首钢总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组建长期合作的“首钢总公司—北京科技大学汽车用钢联合研发中心”;20061月,“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北京科技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举行;200610月,上海宝山钢铁集团与北京科技大学在京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决定组建相对固定的人员合作研发。至此,北科大与四大钢铁企业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产学研深入推进一步。

  北科大冶金工程研究院院长唐荻觉得:“这半年是中心成立以来最忙的时候”。研究院活动室里打乒乓球的人也少多了,“剩下80%的人都在外面做项目,五六个月泡在现场是常有的事情。”唐荻说。

  徐金梧也亲自走访企业,了解需求,他对企业说,东北有句俗话叫“猫冬”,现在正逢钢铁企业的严冬,你们不能“猫冬”闲着,必须重新调整战略定位,研究新技术如何应用到企业,为开春做准备。

 煤气化技术:把技术出口到了美国

  在华东理工大学东北角一栋不起眼的小楼里,煤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洁净煤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们在我国的煤气化技术奠基人、已故于遵宏教授的带领下,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喷嘴对置式气化技术,打破了国际上大型跨国公司对大型煤气化技术的垄断,实现了中国煤化工界几代人的梦想。

  煤气化技术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核心技术,是发展煤基化学品、液体燃料、IGCC发电、多联产系统、制氢、燃料电池、直接还原炼铁等过程工业的重要基础。掌握大型煤气化技术对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但自上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初,我国的煤气化技术完全依赖进口,中国几乎成了国外煤气化技术的试验场。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引进的外国煤气化装置,仅专利实施许可费就高达2亿多美元。我国在与外国谈判引进技术时,几乎所有的合同都有一条不平等条款——所有在中国国内使用国外煤气化技术过程中的改进,专利权无偿归国外所有!

  “外国人能掌握此项技术,我们为什么不可以?”20多年前,当时年过半百的于遵宏决定挑战国外先进技术,发誓一定要开发中国人自己的煤气化技术。他带领研究团队与企业、设计院合作,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相继完成了多项相关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将实验室研究成果通过中试研究,并进行产业化放大,成功开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

  据煤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龚欣介绍,在示范装置成功投运后的短短3年内,该技术以其全面超越同类引进技术的先进技术指标,以及更适应大型化的显著优势,已经应用到国内13家企业,共35台气化炉,约占国内大型煤气化技术市场份额的35%。相比引进技术,节省专利费达2亿元,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近20亿元。同时,由此拉动的产业投资约400亿元,可实现年产值约250亿元。

20087月,华东理工大学与北美最大的炼油企业美国Valero能源公司签订了技术许可合同,将多喷嘴对置式气化技术应用于该公司的石油焦气化制氢项目,专利实施许可费超过1亿元人民币。“这是中国高校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海外专利实施许可费用,也是中国大型化工成套技术首次向发达国家出口”,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于建国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于建国表示,华东理工大学前身为华东化工学院,学科特色鲜明,在发展中不求大求全,而是强调坚持行业特色,精心构筑服务化工相关产业技术创新的立交桥,学校自主研发的以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为代表的一批化工行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最近一位与我们学校有科研合作的企业老总说了一句让我感到很欣慰的话:‘产学研合作,不怕金融危机!’”